7月10日,日本《现代周刊》杂志发文指出,由于对拜登失望倍增,越来越多国家脱离美国主导的“对华包围圈”。
日媒以“印太经济框架(IPEF)”遭遇重大挫折为例,得出了上述结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日媒看来,“印太经济框架”是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的替代品,美国在2017年退出该协定后,为在亚太地区抗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,于是提出“印太经济框架”这一构想,试图拉拢地区国家制衡中国。
拜登在提出这一构想后,起初确实吸引了不少国家,包括美国在内,共有14个国家成为该框架创始成员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国家对拜登倍感失望,生出“退群”的想法,使得该框架毫无意义,基本上算是名存实亡了。
其实,在这14个创始成员国中,大多数国家是冲着有好处才加入的,而对抗衡中国经济影响力并无兴趣。但它们加入后才发现,这不过是拜登画的一张大饼罢了。这些国家原本是希望美国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,比如取消关税,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,让它们在经济方面获得实质性好处。但美国并没有给出优惠政策,反而要求各参与国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,只把它们当作对抗中国的工具,而非贸易伙伴。
当然,美国也是有苦难言,因为如果取消关税的话,那就意味着美国产品不得不与其他国家的廉价产品竞争,这会使得美国国内就业形势更加严峻,这对拜登寻求连任非常不利。如果换作美国国力鼎盛时期,拜登即便不给参与国实质好处,仅凭威胁恐吓也能迫使它们接受自己的领导,同意联手对抗中国。
然而,时代变了,随着美国国力显著下降,其领导力大不如前,说话越来越不好使了。
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的成员国中,东南亚国家坚持中立原则,对跟随美国对抗中国并不感兴趣。再加上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是近邻,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如果在经济上只能二选一的话,那么在中美之间,东南亚国家大概率会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,而不是美国。
出乎拜登意料的是,打响退出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第一枪的并非与中国走得很近的东南亚国家,而是被美国寄予厚望的印度。
拜登是在去年5月牵头成立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的,但同年9月的首次部长级会议,印度就缺席了,并宣布暂时退出该框架的贸易谈判。印度工商部给出的理由是“目前看不到任何好处”。
印度工商部并没有胡说,对于印度而言,确实是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内看不到好处。所以印度退出该框架,就像当初在最后关头宣布退出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一样,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。
因为印度的经济结构很脆弱,竞争力不足,如果与其他国家在相同环境下竞争,势必会使印度经济利益受损。这一点,从印度政府动辄对入驻印度的外国企业开出天价罚单,可以从侧面得到印证。因为印度政府首先要保证本国企业的利益,这些在印度政府庇护下的印度本土企业,犹如温室中的花朵,并不具备竞争力。所以,印度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内看不到有利于自己的优惠政策,索性“退群”,符合印度的一贯作风。
当然,除了经济原因,印度的退出还与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的性质有关。印度早就看透了,该框架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圈,而是针对中国的松散联盟。尽管印度与中国存在边境争端,但印度并不情愿被美国利用,成为其遏制中国的一枚棋子,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印度不会和日韩一样被绑在美国的“战车”上。
除了印度,其他参与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的国家也对拜登愈发失望,并不相信拜登画的大饼,比如澳大利亚正在积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,希望增加对华出口,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。新西兰也在近期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,这些都是拜登不愿意看到的,这意味着美国主导的“对华包围圈”正在遭受巨大危机。
美国既给不了对方想要的,又想要对方给自己办事,帮自己遏制中国,这种想法在美国国力鼎盛时期或许管用,但现在的美国已经做不到这一点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中国提出符合南方国家的经济合作构想,这些国家大概会群起响应。这样一来,美国面临的局势将越来越严峻,其主导的“对华包围圈”将土崩瓦解。
关键词:
Copyright@ 2015-2022 东亚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琼ICP备2022009675号-13 联系邮箱:435 227 67 @qq.com